海南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论著

  • 血清γ-氨基丁酸、氧化应激与血脂异常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李彦芳;聂滢潭;韩金珂;吴菲菲;刘云儒;赵婵娟;林莉;燕贞;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为预防及改善血脂异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49例血脂异常者为病例组,236例血脂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试剂盒测血清GAB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将GABA和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按对照组四分位水平从低到高分为4组(Q1组~Q4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Spearman相关系数、广义线性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GABA与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血脂异常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显示:与Q1组SOD活性、GSH-Px活性和MDA水平相比,Q4组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分别为OR=0.537[95%CI(0.294~0.980)]、OR=0.400[95%CI(0.213~0.750)]和OR=2.375[95%CI(1.254~4.495)](P<0.05)。GABA水平与SOD、GSH-Px活性呈正相关,与MDA水平呈负相关(P<0.001)。广义线性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血脂异常患病风险随SOD、GSH-Px活性增加而降低,随MDA水平增加而上升,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结论:GABA水平与SOD活性、GSH-Px活性、MDA水平存在相关性,SOD活性、GSH-Px活性、MDA水平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2024年12期 v.30;No.355 881-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早发型帕金森病家系相关基因的筛查和危险度分析

    许茜;范丽华;林昆明;吴方真;周美;倪慧心;刘海鑫;范自立;高正涛;林瑶;

    目的:通过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EOPD)遗传家系成员的高通量基因筛查,发现疾病相关突变位点并检测其在人群中对疾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早发型PD遗传家系中19名成员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和全外显子基因分型,并通过对家系外散发人群58人进行测序验证,筛选具有较高风险的突变位点。结果:芯片连锁分析发现3个染色体区段、全外显子测序和共表达分析筛选出24个可能与疾病关联的基因。其中5个位点基因型与患病结局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6且P<0.05,表示具有关联。通过家系外散发患者测序验证,Ddx56基因(OR=10.923)和Aspn基因(OR=8.198)的突变对患病结局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患者进行多层次突变位点筛查分析,发现外显子区域的5个突变基因Pdxdc1、Ddx56、Aspn、Rbm28和Shisa9可能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

    2024年12期 v.30;No.355 88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调Nur77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细胞凋亡和自噬

    莫黎芳;李小玲;韩谊;周娇;覃春艳;蒋玉洁;

    目的:探讨Nur77对肺腺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百色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及癌旁组织5例,免疫荧光法检测Nur77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分析Nur77相关基因通路;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和人肺癌A549两株细胞系,分别记为BEAS-2B组和A549组。RT-qPCR检测两组细胞Nur77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ur77、LC3、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Nur77的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将A549细胞分为si-NC组、si-Nur77组及Con组,si-NC组及si-Nur77组分别转染si-NC、si-Nur77,Con组未进行转染处理。RT-qPCR检测si-NC、si-Nur77组细胞Nur77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ur77、LC3、PI3K、p-PI3K、AKT、p-AKT、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肺腺癌组织Nur77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ur77与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相关性;A549细胞Nur7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BEAS-2B细胞(P<0.001),A549细胞LC3Ⅱ/LC3Ⅰ比值、p-AKT/AKT比值均高于BEAS-2B细胞(P<0.05),A549细胞p-PI3K/PI3K比值高于BEAS-2B细胞(P<0.01); si-Nur77组Bcl-2表达低于si-NC组(P<0.05),si-Nur77组Caspase-3、Bax、LC3Ⅱ/LC3Ⅰ比值高于si-NC组(P<0.01),而p-AKT/AK、p-PI3K/PI3K在si-Nur77组低于si-NC组(P<0.05),si-Nur77组细胞凋亡率高于si-NC组(P<0.05)。结论:下调Nur77可促进肺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12期 v.30;No.355 897-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玉屏风散通过ZBP1介导的巨噬细胞泛凋亡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机制研究

    安琪;李利清;刘晓;虞坚尔;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对ZBP1介导的肺泡巨噬细胞泛凋亡的影响,从而阐明其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MH-S)构建哮喘细胞模型,并给予不同浓度玉屏风散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NH-S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LDH、IL-1β和IL-18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泛凋亡相关蛋白和ZBP1蛋白的表达,RT-qPCR法检测ZBP1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LDH释放、IL-1β与IL-18的含量和死亡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细胞焦亡蛋白Cleaved caspase-1与GSDMD-NT、坏死性凋亡蛋白p-RIPK3与p-MLKL、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散组肺泡巨噬细胞LDH释放、IL-1β与IL-18的含量和死亡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细胞焦亡蛋白Cleaved caspase-1与GSDMD-NT、坏死性凋亡蛋白p-RIPK3与p-MLKL、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模型组相比,玉屏风散组肺泡巨噬细胞中ZBP1蛋白和ZBP1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玉屏风散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ZBP1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泛凋亡水平改善气道炎症。

    2024年12期 v.30;No.355 905-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独活寄生汤调控衣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减缓人髓核细胞凋亡

    李艳丽;杨若鹏;夏平;

    目的:研究独活寄生汤对衣霉素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10周龄的SD大鼠以独活寄生汤灌胃,连续灌胃14 d后经腹主动脉取血,获取含药血清。采用衣霉素和不同浓度独活寄生汤处理人髓核细胞,使用CCK-8检测髓核细胞的活力。将人髓核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未经衣霉素和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处理),衣霉素组(加入10μg/mL衣霉素溶液),衣霉素+4-PBA组(加入10μg/mL衣霉素溶液和5 mmol/mL 4-PBA),衣霉素+独活寄生汤组(加入10μg/mL衣霉素溶液和10%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衣霉素+生理盐水组(加入10μg/mL衣霉素溶液和等剂量生理盐水)。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CHOP、GRP78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分析髓核细胞凋亡率;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CHOP、GRP78、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独活寄生汤能够增强髓核细胞活力、降低髓核细胞凋亡率,对衣霉素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衣霉素处理后髓核细胞中CHOP、GRP78、Cleaved-caspase3、Bax和PERK/elF2α、IREI/JNK和Caspase12等凋亡相关通路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衣霉素+生理盐水组表达与衣霉素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独活寄生汤含药血清组中的CHOP、GRP78、Cleaved-caspase3、Bax和PERK/elF2α、IREI/JNK和Caspase12等凋亡相关通路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出现明显下降,BCL-2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调控效果与阳性对照衣霉素+4-PBA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衣霉素能够诱导髓核细胞内质网应激,促使细胞凋亡增加;独活寄生汤对衣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具有调控作用,抑制髓核细胞凋亡,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2024年12期 v.30;No.355 913-920+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归脾汤对化疗肌无力大鼠抗炎机制的实验研究

    宋予馨;雷萍;魏东升;王艺;马贤德;

    目的:结合课题组前期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探讨归脾汤改善化疗肌无力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28 mg/kg)连续5 d,建立化疗肌无力模型,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灌胃(0.5、1、2 g/mL),连续干预14 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抓力,免疫荧光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活性氧(ROS)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2、CCR7、CXCR-4及TNF家族受体TNFR1、TRAF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抓力显著降低(均P<0.01);腓肠肌ROS产生显著增多(P<0.01);组化结果显示HIF-1α表达升高(P<0.01);IL-1β、IL-6、TNF-α、CCR1、CCR2、CCR7、CXCR-4、TNFR1、TRAF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腓肠肌ROS产生显著减少(P<0.01);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L-1β、IL-6、TNF-α、CCR1、CCR2、CCR7、CXCR-4、TNFR1和TRAF6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归脾汤可能通过抑制肌肉内炎症水平,诱导HIF-1α的激活以对抗炎症所致的氧化应激,从而达到缓解化疗肌无力的作用。

    2024年12期 v.30;No.355 92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肝脓肿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基于PNI、SII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李泽标;李秋呈;吴秋萍;邢柏;

    目的:探讨肝脓肿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并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要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的2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n=71例)和非脓毒症组(n=14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计算患者的PNI值及SII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最佳界值,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进一步绘制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21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未行肝脓肿穿刺70例(70/215)、行穿刺培养但病原学阴性8例(8/215)、行穿刺培养且病原学阳性137例(137/21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4例(114/137),为本研究中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菌株;经ROC曲线分析,PNI诊断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AUC为0.760(95%CI:0.697~0.81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03、0.681(P<0.05);SII的AUC为0.756,(95%CI:0.693~0.81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32、0.722(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6个独立预测因子(P<0.05),包括性别、PNI、SII、治疗方法、糖尿病,以上述5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风险,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AUC分别为0.886(95%CI:0.837~0.934),相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为0.845、0.806。结论:肝脓肿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性别为男性,患有糖尿病、PCT值>10 ng/mL、SII升高是肝脓肿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而抗感染联合脓肿穿刺引流、PNI值升高为患者的保护因素。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2024年12期 v.30;No.355 930-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启事·消息

  • 《海南医学院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本刊编辑部;

    <正>近日,《海南医学院学报》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通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首编于199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期刊进行评价。

    2024年12期 v.30;No.35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肠黏膜屏障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苏小优;万燕;陈超超;蓝程;

    肠道是人体持续暴露于外部环境的最大器官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物理及化学屏障作用保护人体免受致病菌侵害,肠黏膜屏障作为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性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起关键作用,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易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对肠道损伤具有特异性,在肠道发生损伤、缺血、肠黏膜屏障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时会迅速释放入血液循环,I-FABP水平升高是反映肠道损伤的重要标志物,临床上很多疾病常合并肠道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对I-FABP的结构特征、功能及其与肠黏膜屏障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2024年12期 v.30;No.355 939-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影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异常研究进展

    李妙雨;高娅娅;高广勋;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和多灶性骨骼受累为特征的浆细胞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免疫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可用于MM患者的治疗药物及联合方案越来越多样化,MM目前仍不可治愈。近些年由于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术、液体活检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MM的诊断率大为提高。同时,许多与MM预后相关的基因异常先后被发现。本文旨在总结已知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与MM预后的关系,为MM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信息。

    2024年12期 v.30;No.355 947-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胆固醇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治疗潜在价值

    曾阳玲;王运踊;关海梅;王恬雯;谢宝华;李国宝;张日云;毛德文;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死亡率高,易转移和复发,五年生存率低,临床预后差。目前几乎没有直接靶向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最有效的HCC治疗方法是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细胞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代谢异常,用以满足与肿瘤快速生长相关的高能量和生物合成需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胆固醇通常富集在肿瘤微环境中,肝脏胆固醇代谢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探索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的分子调控过程,阐明胆固醇在HCC中的作用,并寻求治疗HCC的潜在靶点,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重要科研问题之一。本文就胆固醇在HCC中的作用及治疗潜在价值作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胆固醇和HCC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证据。

    2024年12期 v.30;No.355 952-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