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南药黎药

  • 砂仁挥发性成分及其对GES-1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分析

    周小妹;张迎;罗明权;练勇;程倩颖;靳德军;孔奕丹;魏娜;

    目的:分析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及其伪品海南假砂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四种砂仁挥发油对胃黏膜保护的活性。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NIST08和NIST08s谱库对比定性色谱结果,分析4种砂仁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及热图分析;建立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对4种砂仁挥发油进行胃黏膜保护活性评价。结果:从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及其海南假砂中共检出114种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57、58、58、58种成分,各占总挥发性成分相对百分比含量的93.23%、88.79%、90.87%、91.40%,其中总单萜烃类化合物各占总挥发性成分相对百分比含量的40.48%、37.77%、37.09%、33.39%,总倍半萜烃类化合物各占总挥发性成分相对百分比含量的52.53%、49.88%、31.22%、35.45%;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挥发油对乙醇致GES-1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0.05),海南假砂无明显活性。结论:阳春砂与绿壳砂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小,而海南砂、海南假砂与阳春砂、绿壳砂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挥发油具有一定的胃黏膜保护活性。

    2024年10期 v.30;No.353 72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论著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脓毒症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黄玮玮;马涛;李志华;王毅;高晓明;于湘友;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随机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脓毒症+EGCG组(EGCG组)、脓毒症+GSK2606414干预组(GSK组),每组各8只。Sham组开腹后仅观察盲肠后立即关腹;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EGCG组在CLP术后腹腔注射50 mg/kg的EGCG;GSK组在CLP术前一周每天予100 mg/kg的GSK2606414灌胃。造模术后24 h处死4组大鼠,留取并保存血清及肠道组织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肠道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水平。免疫组化观察肠道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的阳性面积百分比。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大鼠肠道组织中p-PERK、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CHOP、Caspase-12、Claudin-1的表达。结果:CLP组大鼠肠道肠绒毛结构严重破坏,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EGCG组和GSK组较CLP组病理损伤减轻,CLP组Chiu′s评分较EGCG组和GSK组明显升高(P<0.05)。CLP组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均较Sham组明显升高,EGCG组和GSK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CLP组显著降低(P<0.05)。CLP组大鼠肠道组织中p-PERK、CHOP、Caspase-12阳性面积百分比较Sham组均明显升高,EGCG组和GSK组大鼠肠道组织上述指标阳性面积百分比较CLP组均明显降低(P<0.05);CLP组大鼠肠道组织中Claudin-1阳性面积百分比较Sham组均明显降低,EGCG组和GSK组大鼠肠道组织上述指标阳性面积百分比较CLP组均明显升高(P<0.05)。CLP组大鼠肠道组织中p-PERK、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EGCG组和GSK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CLP组(P<0.05);CLP组大鼠肠道组织中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ham组,EGCG组和GSK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CLP组(P<0.05)。结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脓毒症肠道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性凋亡通路相关。

    2024年10期 v.30;No.353 73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5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知母-黄柏药对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王加朋;王雅梦;赵德萍;薛傲;张金凤;张宁;雷霞;

    目的:研究知母-黄柏药对(简称“知柏”)对D-半乳糖(D-gal)诱导衰老模型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gal 125 mg/kg)、吡拉西坦组(468 mg/kg)、知柏组(4.5 g/kg)和雷帕霉素哺乳靶蛋白(mTOR)抑制剂组(依维莫司,RAD001,3mg/kg),每组15只。通过D-gal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并连续8周灌胃给予知柏水煎液。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测试评价衰老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尼氏染色和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和突触的病理形态变化;收集海马组织以测定脑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泛素结合蛋白62(P62)、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突触素(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海马中Syn、AMPK、m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测试中表现出认知功能显著降低(P<0.01)。在模型组中,海马区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松散,神经元形态不规则,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树突分支数量以及树突棘密度也显著减少。模型组小鼠海马中ATP水平、P62、Syn、PSD-95、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Beclin-1表达显著升高(P<0.01),pAMPK/AMPK蛋白含量比值和AMPK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Syn和mTOR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吡拉西坦组和知柏组小鼠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表现为Morris水迷宫测试中潜伏期的显著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1),以及新物体识别指数的显著升高(P<0.01),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P<0.01),神经元损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海马中ATP水平、P62、Syn、PSD-95和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AMPK/AMPK蛋白含量比值和AMPK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Syn、mTOR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抑制剂RAD001组与模型组结果相似,经知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回调。结论:知柏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过度自噬,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由D-gal引起的小鼠认知障碍。

    2024年10期 v.30;No.353 739-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探讨茯苓酸治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吴婉婉;魏科东;丁芮;任涵;赵婉竹;陈明;周鹏;王靓;黄金玲;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验证实验探讨茯苓酸治疗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茯苓酸、氧化应激及MF靶点,取三者交集靶点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借助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茯苓酸治疗MF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实验加以验证。结果:预测发现,茯苓酸潜在靶点164个、氧化应激靶点3 040个、MF靶点4 441个,三者交集靶点84个,涉及Bcl-2、PTGS2、Bcl-2L1、MMP-2等9个核心靶点。GO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主要作用于抗氧化活性、对缺氧的反应。KEGG分析显示,茯苓酸治疗MF的主要信号通路为PI3K/Akt。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茯苓酸与Bcl-2、PTGS2、Bcl-2L1、MMP-2等9个核心靶点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茯苓酸(5、10、20μmol/L)能显著抑制CFs迁移能力(P<0.01),降低ROS、MDA水平(P<0.05),升高SOD水平(P<0.05),下调CollagenⅠ、CollagenⅢ、MMP-9、MMP-2、PTGS2 mRNA水平(P<0.05)和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蛋白表达(P<0.05),上调PI3K、Akt、Bcl-2、Bcl-2L1 mRNA水平(P<0.05)和p-PI3K、p-Akt蛋白表达(P<0.05)。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后,茯苓酸对CFs细胞中ROS、SOD、MDA、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p-PI3K、p-Akt作用被逆转(P<0.05)。结论 :表明茯苓酸能够抑制CFs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纤维化,该作用与其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2024年10期 v.30;No.353 747-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8K]
    [下载次数: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王玲;黄冰;关亚群;热比亚·努力;

    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中且在代谢性疾病发生状态下生长可能受到抑制的Barnesiella(巴恩斯氏菌属)厌氧菌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为今后代谢性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连续14 d给昆明鼠灌胃不同剂量的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B.intestinihominis)菌培养液,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死亡、中毒现象以及观察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通过溶血性实验,胃酸和肠液的耐受性实验,以及其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来进行体外评价。结果:实验组均未出现B.intestinihominis菌灌胃导致的死亡,中毒现象,其体重和脏器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也未出现任何病理学变化。B.intestinihominis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不产生溶血环,属于γ溶血;其胃酸耐受性不强,但肠液耐受性良好,对氯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是对链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结论:口服B.intestinihominis菌株对小鼠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其胃酸耐受性不强,对革兰阴性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敏感,若作为微生态制剂还需要验证对不同疾病的有益效果以及需要制作保护剂。

    2024年10期 v.30;No.353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6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ATP2A1影响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及免疫浸润的机制研究

    董锐;张富星;武心悦;倪郅楷;吴华彰;刘牧林;

    目的:探究内质网Ca~(2+)转运ATP酶亚型1(ATP2A1)参与影响结直肠癌(CRC)生物学行为和免疫浸润的机制。方法:采用转录组及免疫组化(IHC)分析ATP2A1在结直肠癌肿瘤细中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GO和KEGG分析ATP2A1表达水平可能参与的细胞功能及信号通路。ESTIMATE算法分析ATP2A1表达对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突变负荷的影响。CCK8增殖实验及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ATP2A1参与结直肠癌增殖的机制,采用划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ATP2A1参与结直肠癌迁移的机制。结果:依据ATP2A1表达的中位值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高、低表达两组,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分析表明ATP2A1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因素,ESTIMATE算法结果表明ATP2A1表达降低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增加肿瘤突变负荷(TMB)和肿瘤细胞干性。CCK8增殖实验及细胞周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敲低ATP2A1表达引起直肠癌细胞S期阻滞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划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ATP2A1可以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ATP2A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治疗效果。

    2024年10期 v.30;No.353 769-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4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张俊伟;焦斌琪;曹坤;张彦志;陈铭哲;黄克祥;梁月祥;李井泉;

    目的:开发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并对其制备工艺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熔挤出-冷冻研磨工艺制备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使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了解微粒形貌及粒径分布,采用液相色谱系统测量缓释微粒中奥沙利铂含量和微粒体外释放度。结果: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粒度分布曲线稳定,微粒中奥沙利铂包封率为46.8%,包封率高;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奥沙利铂缓释微粒释放周期为144 h,最终释放度在80.0%以上,具有缓释性能;缓释微粒注射剂pH值在6.18~6.45的范围内,不会对注射部位造成损伤。结论:通过热熔挤出-冷冻研磨工艺制备的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粒径分布均匀、药物包封率高,并且具有优异的缓控释特性以及稳定的理化性质。

    2024年10期 v.30;No.353 779-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启事·消息

  • 《海南医学院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本刊编辑部;

    <正>近日,《海南医学院学报》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通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首编于199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心期刊进行评价。

    2024年10期 v.30;No.353 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基于有氧糖酵解探讨天然产物干预肝癌的研究进展

    王帆;赵戈蕾;张晓青;李东东;刘培民;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肝癌细胞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导致肝癌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其中有氧糖酵解常被称为“Warburg效应”,可促进肝癌的快速增值和侵袭转移。有氧糖酵解不仅能为肝癌细胞提供能量,也能为肝癌细胞中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这将在临床上促进肝癌的进展,因此利用肿瘤的有氧糖酵解可作为癌症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天然产物是抗肿瘤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靶向有氧糖酵解进而干预肝癌的进展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2024年10期 v.30;No.353 784-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链蛋白聚糖Biglycan在骨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符永华;李吉;王裕倩;邓小中;崔红旺;

    Biglycan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富含亮氨酸的双链蛋白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类结缔组织当中,在许多器官和系统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参与细胞的生长、凋亡的全过程,进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Biglycan被证实可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活化等方面导致骨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Biglycan在骨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扮演的角色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10期 v.30;No.353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PD-1/PD-L1联合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施干;王飞;

    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其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化学治疗、雄激素剥夺治疗等,虽然起初有治疗反应,但有部分患者最终会进展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人体免疫系统虽然能发挥监测功能,及时杀死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在演变过程中也随之表达PD-L1,其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能抑制T细胞功能,最终诱导免疫逃逸。对PD-1/PD-L1在前列腺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深入研究,可能对往后将基于PD-1/PD-L1的免疫治疗应用于前列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对PD-1/PD-L1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10期 v.30;No.353 795-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