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论著

  • 缺氧、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内ROS、MAPKs活性表达的影响

    凌学斌;王军;綦苗苗;李继科;郭峻莉;李天发;

    目的:研究缺氧、缺氧/复氧条件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活性氧(RO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活性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化学性低氧模型诱导剂氯化钴(CoCl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缺氧/复氧模型。在不同浓度CoCl_2(150、300、450、600、900、1 200、2 400μmol/L)以及不同时间(4、12、16、24、48h)下处理H9c2心肌细胞,采用MTT检测其活力;采用双氯荧光素(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二氢乙啶荧光探针(dihydroethidium,DHE)检测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p-p38、p-ERK1/2和p-JNK)及Caspase-3活性水平。结果:使用300~1 200μmol/L CoCl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4、16 h后缺氧组ROS表达均升高(P<0.05),p-JNK、p-p38及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p-ERK表达无明显变化。缺氧/复氧组与缺氧组相比,ROS、p-p38,p-ERK1/2、p-JNK及Caspase-3活性表达更高(P<0.01)。结论:复氧可进一步加重缺氧引起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活化ROS/MAPKs通路,证实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脏缺血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1年07期 v.27;No.278 48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循经取穴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萨喆燕;朱小香;万隆;潘晓华;兰彩莲;许金森;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原AGT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内关穴组和电针非经非穴组。大鼠四肢皮下、背部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电针内关穴组选左内关穴,电针非经非穴组选左臀部非经非穴点。造模1 d后开始电针,每天每次20 min,连续5 d。基因芯片检测模型组和电针内关穴组大鼠心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观察4组大鼠心指数、病理切片染色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心肌组织AGT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和电针内关穴组RA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不同,心肌AGT基因组间差异最显著;模型组大鼠心指数、AG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电针内关穴组心指数、AG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心指数、AGT 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电针内关穴组(P<0.01),与模型组无差异。结论:循经取穴电针可改善大鼠心肌缺血状况,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中AGT表达有关。

    2021年07期 v.27;No.278 488-493+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乌梅总黄酮对MPP+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春玲;文晓东;罗宁;蒋媛静;江颖;曾振;

    目的:研究乌梅总黄酮(Fructus mume,FMF)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MPP+诱导损伤建立SH-SY5Y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250μmol/L MPP+)、FMF低(MPP++FMF 10μmol/L)、中(MPP++FMF 50μmol/L)和高(MPP++FMF 100μmol/L)剂量组。药物作用于细胞72 h后,用4,6-联脒-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DAPI染色显示,MPP+诱导损伤的SH-SY5Y细胞大部分胞质浓缩,细胞核体积缩小,呈典型的凋亡特征性形态;经FMF作用72 h后,细胞凋亡形态呈不同程度改善,细胞凋亡数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ΔΨm)、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1);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Bcl-2/Bax比值均显著下降(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FMF(10、50、100μmol/L)组SH-SY5Y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均<0.01),ΔΨm有下降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FMF(10、50、100μmol/L)Bcl-2蛋白均有升高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FMF低、中、高剂量组Bax、Caspase-3蛋白显著降低(P均<0.01),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均<0.01)。说明FMF能下调Bax、Caspase-3水平和升高Bcl-2/Bax比值,抑制MPP+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FMF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相关蛋白表达进而改善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21年07期 v.27;No.278 494-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硬脊膜扩大成形术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疗效

    施玉博;余铃;郭卫春;

    目的:探讨硬脊膜扩大成形术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疗效。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42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对照组)、硬脊膜切开组和硬脊膜扩大成形组,每组各12只,剩余6只用于制备硬脊膜,术后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劳克坚牢蓝(LFB)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用于评估脊髓损伤空洞体积、白质剩余量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和第21天,硬脊膜扩大成形术组大鼠BBB评分较脊髓损伤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硬脊膜扩大成形术组大鼠BBB评分较硬脊膜切开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脊膜扩大成形组大鼠脊髓损伤空洞体积较脊髓损伤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脊膜扩大成形组脊髓白质积分光密度(IOD)值高于脊髓损伤组和硬脊膜切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脊膜扩大成形组GFAP阳性(+)细胞计数较另外两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脊膜扩大成形术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减少脊髓空洞体积、抑制脱髓鞘变性和减轻胶质瘢痕的形成。

    2021年07期 v.27;No.278 500-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哮喘中miR-29b、B7-H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CD4+T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月月;季伟;陈正荣;顾文婧;

    目的:探讨miR-29b、B7-H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对CD4~+T分化产生影响的机制。方法:(1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及正常儿童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RNA并进行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测定miR-29b、B7-H3mRNA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哮喘家族史、变应性疾病史等。(2)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后,用LV526、LV527和NC病毒侵染诱导成功的巨噬细胞形成miR-29b干扰、miR-29b过表达以及正常对照组,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检测STAT3和B7-H3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3)验证STAT3为miR-29b的靶基因:接种THP-1细胞,加终浓度为50 ng/mL的PMA培养6 h后,换无PMA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然后用LV526、LV527和NC病毒侵染诱导成功的巨噬细胞形成miR-29b干扰、miR-29b过表达以及正常对照组,48 h进行荧光素酶分析来验证STAT3为miR-29b的靶基因。构建STAT3-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分为3组"miR-29b+STAT3-3′-UTR"、"miR-29b+STAT3-mut-3′-UTR"、"miR-29b+荧光素酶空载"。(4)不同处理方式的巨噬细胞与初始T细胞共培养3 d,Q-PCR检测T-bet、GATA3、ROR-γ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变应性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32),对照组的哮喘家族史远低于其他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急性发作期组PBMC中B7-H3表达量高于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PBMC中miR-29b表达量明显高于哮喘患儿非急性发作期组与急性发作期组(P<0.000 1),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组miR-29b表达量高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3)沉默表达miR-29b后巨噬细胞IL-4Rα、IL-4、IL-5、IL-13、CD206明显升高,而IFN-γ下降,提示miR-29b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4)巨噬细胞过表达miR-29b,STAT3、B7-H3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下降;抑制miR-29b,STAT3、B7-H3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上升。(5)巨噬细胞STAT3与B7-H3mRNA的表达成显著正相关(r=0.973 7,P<0.000 1)。(6)STAT3是miR-29b的靶基因。(7)巨噬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可促进初始T细胞即Th0细胞向Th2方向分化,其中下调miR-29b的巨噬细胞促进作用更明显。结论:哮喘患儿PBMC中miR-29b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儿童,而B7-H3高于对照组儿童,初步猜想miR-29b对于哮喘儿童具有保护作用,而B7-H3加重炎症反应。在巨噬细胞中下调miR-29b,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巨噬细胞B7-H3及STAT3表达增加,使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加重哮喘患者炎症反应。

    2021年07期 v.27;No.278 506-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肠病的作用机制

    许宗颖;张冬梅;陆瑞敏;张迪;舒展;陈萌;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肠病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收集筛选乌梅丸有效成分,借助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工具得到乌梅丸的潜在靶点,Gene Cards、TTD、DisGeNET数据库得到糖尿病肠病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乌梅丸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糖尿病肠病"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Omicshare平台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运用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结果:乌梅丸十味药共筛选出128个乌梅丸活性成分和139个作用靶点,从疾病数据库中共筛选得到714个疾病靶点,将糖尿病肠病疾病靶标与乌梅丸靶点映射筛选出24个共同靶标。AKT1、MMP9、SRC、PTGS2、PPARG、NOS2等为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肠病的主要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共得61个条目(P<0.05),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肠病的生物过程与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过程、类花生酸代谢过程、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脂肪酸合成代谢过程和配体受体结合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72条信号通路(P<0.05),与糖尿病肠病关系密切的有松弛素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CLRs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结论:乌梅丸可能从肠道免疫平衡、胃肠壁结构重构、肠道微血管障碍和神经元活性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减轻糖尿病肠病损伤。

    2021年07期 v.27;No.278 513-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菟丝子-枸杞子药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

    赵琦;王继升;代恒恒;陈子龙;冯隽龙;闫菲;李海松;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菟丝子-枸杞子药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BATMAN中筛选药对核心成分和靶点;并通过OMIM、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症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得到药对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STRING网站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药对52种成分和242个预测靶点,男性不育症疾病靶点7 661个;韦恩图得到共同靶点113个;这些靶点涉及蛋白连接、分子功能调节、催化活性、抗氧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生物学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菟丝子-枸杞子药对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凋亡和促进精子生成等途径治疗男性不育症。

    2021年07期 v.27;No.278 525-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Meta分析

    漆国栋;申开琴;漆静;刘洪钢;杨琴;江琼;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AHSCs)移植治疗糖尿病足(D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AHSCs移植治疗DF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582例DF患者,其中对照组292例接受常规治疗,移植组290例另外接受AHSCs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可提高溃疡痊愈率[RR=2.38,95%CI(1.91,2.98),P<0.000 01],踝肱指数(ABI)[MD=0.14,95%CI(0.11,0.16),P<0.000 01]与患肢皮温[MD=1.39,95%CI(0.93,1.86),P<0.000 01],并可降低截肢率[RR=0.10,95%CI(0.04,0.26),P<0.000 01],疼痛评分[MD=-1.37,95%CI(-1.62,-1.12),P<0.000 01]与间接性跛行评分[MD=-0.89,95%CI(-1.04,-0.75),P<0.000 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提示,AHSCs移植治疗DF有一定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试验,进一步论证上述结果。

    2021年07期 v.27;No.278 533-539+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健脾补肾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

    白万姣;路波;

    目的:系统评价健脾补肾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以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试验组)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取,并使用改良的Jadad评定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最后以RevMan5.3统计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 218例患者,试验组621例,对照组597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在改善临床疗效[OR=4.35,95%CI(3.12,6.08),P<0.000 01]、FPG[MD=-0.49,95%CI(-0.89,-0.09),P=0.02]、24 h尿蛋白定量[MD=-0.54,95%CI(-0.90,-0.18),P=0.003]、mALB[OR=4.43,95%CI(2.14,9.20),P<0.000 1]、BUN[MD=-2.37,95%CI(-3.91,-0.83),P=0.003]、SCr[MD=-47.63,95%CI(-83.43,-11.83),P=0.009]、TC[MD=-1.02,95%CI(-1.42,-0.62),P<0.000 01]等方面可能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TG[MD=-0.34,95%C(I-0.91,0.24),P=0.25]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改善临床疗效、FPG、24 h尿蛋白定量、mALB、BUN、SCr、TC等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偏少、质量偏低,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纳入更高质量的RCT。

    2021年07期 v.27;No.278 540-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病例报告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2例分析

    吕超;郭小梅;

    目的:探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及早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基因检测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2例患者基因检测均为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发现三支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病变,经药物和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易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需尽早识别并进行诊治。

    2021年07期 v.27;No.278 547-549+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讲座

  • 可溶性CD83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熊良兴;高良辉;

    器官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早期恶性肿瘤及组织损害的有效方法。为了减轻宿主对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但免疫抑制剂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对于如何在移植后,诱导受体的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产生无应答状态,而对异己抗原仍然能表现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即诱导受体对供者器官产生特异的免疫耐受是移植科学家长期以来致力研究的热点。可溶性CD83(sCD83)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的糖蛋白。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有关sCD83诱导受体中移植器官产生免疫耐受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为其在治疗器官移植后的宿主免疫排斥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更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2021年07期 v.27;No.278 550-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Th17/Treg免疫轴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

    张娇娇;余星星;王小刚;张帆;李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炎症复发性疾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晰,其中免疫因素通常被认为是UC发病的最终环节。由于本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免疫、遗传学等相关研究成为热点。大量证据表明UC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Th17/Treg免疫轴及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轴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近年来国内外相关资料,对UC患者的Th17/Treg细胞、肠道微生物群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等问题做一简要论述归纳,以期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更多切实依据。

    2021年07期 v.27;No.278 55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