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论著

  • 益肺宣肺降浊方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研究

    黄德庆;任昕怡;陈炜;卓桂锋;张金枝;苏明阳;吴林;

    目的:研究miR-485/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途径在血管性痴呆(VaD)中的作用,并探讨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并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miRNA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基于miR-485采用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将同法造模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并设假手术组。益肺宣肺降浊方组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益肺宣肺降浊汤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予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miR-485过表达组和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予注射1.5μL病毒载体至大鼠双侧海马。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IM2、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miR-485的表达水平。结果:miR-485存在于3组大鼠的共同异表达中,AIM2是miR-485的靶基因。动物实验发现,假手术组偶见神经元死亡,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其余3组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中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改善最明显。模型大鼠学习及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组织miR-485水平下降,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肺宣肺降浊方组、miR-485过表达组以及益肺宣肺降浊方+miR-485过表达组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显著改善,并伴随miR-485水平的升高以及AIM2、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下降(P<0.05)。结论:miR-485能够抑制AIM2炎症小体活化,改善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益肺宣肺降浊方治疗VaD的作用与调控miR-485/AIM2炎症小体途径、减轻神经炎症及减少神经元死亡有关。

    2025年17期 v.31;No.384 1281-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调肝活血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唐娜娜;缪慧慧;徐媛媛;刘中勇;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调肝活血稳压方的降压及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4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调肝活血稳压方低剂量组(23.2 g/kg)、调肝活血稳压方高剂量组(46.4 g/kg)、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组,每组6只。6只13周龄雄性WKY大鼠做正常对照,设为正常组。共干预8周,每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肾脏和腹主动脉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腹主动脉的纤维化程度。结果:调肝活血稳压方低、高剂量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调肝活血稳压方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显著(P<0.05)。调肝活血稳压方给药组均较模型组血清中AngⅡ、ALD、ET-1、hsCRP含量显著降低(P<0.05),ACE2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调肝活血稳压方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融合、纤维化等病理程度均有所改善,肾组织结构有所恢复,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得到改善;与模型组比较,调肝活血稳压方给药组大鼠腹主动脉肌纤维紊乱有所改善,管腔内径增大,中膜变薄,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显著减小(P<0.05),腹主动脉纤维化均有改善,胶原容积显著减少(P<0.05)。结论:调肝活血稳压方具有降血压及改善靶器官心、肾、血管的损害的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实现的。

    2025年17期 v.31;No.384 1292-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茵陈蒿汤通过AMPK信号通路抑制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分泌的机制研究

    江雪冰;张文宪;李怀军;张雪冰;刘成祥;战晶玉;

    目的:观察复方茵陈蒿汤对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阐明其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方法:人皮脂腺细胞株SZ95采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诱导构建痤疮细胞模型,并给予复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或AMPK激动剂干预。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SZ95细胞活性、凋亡和脂滴含量的影响。此外,采用q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质印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脂质合成基因、炎症因子及AM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IGF-1显著增加SZ95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面积和IL-6与IL-8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上调脂质合成基因SREBP-1、PPAR-γ和LXR mRNA的表达和p-AMPK蛋白的表达,而下调NLRP3与Caspase-1蛋白的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茵陈蒿汤显著减少SZ95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面积和IL-6与IL-8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水平,上调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下调脂质合成基因SREBP-1、PPAR-γ和LXR mRNA的表达和抑制p-AMPK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复方茵陈蒿汤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可抑制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痤疮的作用。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00-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PTA/SP/NK1信号通路探讨橘百芍合方治疗化疗性异食癖恶心呕吐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周黎阳;陈萍;丁春丽;

    目的:基于PPTA/SP/NK1信号通路探讨橘百芍合方对化疗性异食癖恶心呕吐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顺铂模型组、阿瑞吡坦组(2 mg/kg)、橘百芍低剂量组(1.8 g/kg)、橘百芍中剂量组(3.6 g/kg)、橘百芍高剂量组(7.2 g/kg),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腹腔注射5 mg/kg顺铂诱导建立恶心呕吐模型,各组动物在造模前1 h首次灌胃处理,后12 h/次,观察并记录造模前后72 h内高岭土的消耗量,分别于造模后24 h和72 h麻醉后处死动物取血清、回肠及延髓组织。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延髓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在大鼠回肠、延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回肠、延髓前速激肽A(preprotachykinin-A,PPTA)和NK1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WB法检测各组大鼠回肠、延髓NK1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高岭土摄入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瑞吡坦组、橘百芍高剂量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高岭土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24 h、72 h血清和延髓组织中S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瑞吡坦组、橘百芍中剂量组、橘百芍高剂量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血清和延髓组织中SP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24h、72 h回肠和延髓组织中PPTA mRNA、NK1受体mRNA、NK1受体蛋白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瑞吡坦组、橘百芍中剂量组、橘百芍高剂量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回肠和延髓PPTA mRNA、NK1受体mRNA、NK1受体蛋白显著降低(P<0.05)。结论:橘百芍合方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外周PPTA/SP/NK1通路发挥其止吐作用。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08-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苓白术散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张秀钗;张全辉;董德刚;苏亮;曾锦兰;王逸;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并将它们随机分为6个不同组别: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剂量为0.42 g/kg)、以及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0.54 g/kg)、中剂量组(1.08 g/kg)和高剂量组(2.16 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含5%葡聚糖硫酸钠(DSS)的蒸馏水自由饮建立UC模型,造模结束后用不同浓度的参苓白术散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14 d。记录各组大鼠体重、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测量大鼠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Nrf2、HO-1、醌氧化物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参苓白术散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大鼠症状,显著降低其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促进结肠长度的恢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能减少结肠黏膜的溃疡形成,维持腺体结构的完整性,并减少黏膜下层的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减轻结肠组织受到的病理性损伤;参苓白术散不仅提升了结肠组织中的SOD含量,还降低了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以及结肠组织中的MDA水平(P<0.01);RT-q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Nrf2、HO-1、NQO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且以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效果最为显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UC大鼠的结肠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18-1326+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2S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

    刘剑锋;何攀;贺来彪;霍佳雯;

    目的:观察硫化氢(H_2S)的供体硫氢化钠(NaHS)对幼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日龄的雄性Wistar幼鼠,先进行右颈总动脉双结扎,再放入缺氧舱2 h,建立幼鼠的HIE模型。每日1次腹腔注射NaHS(50μmol/kg),共30 d。每天观察幼鼠的情况,测量体重,并对神经功能不全进行评分。幼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通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利用ELISA技术对幼鼠海马组织中的白介素-1β(IL-1β)、IL-4、IL-6和IL-10的水平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幼鼠的海马组织中的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JAK2的磷酸化形式(p-JAK2),以及STAT3的磷酸化状态(p-STAT3)的水平。观察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动剂SC-39100对NaHS效应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IE模型组幼鼠在模型制备后的第4天至第30天体重均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性升高,海马DG区组织中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多,海马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上调,Arg1蛋白表达下调,IL-4和IL-10水平降低,IL-1β和IL-6水平增加,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p-JAK2/t-JAK2比值,以及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和p-STAT3/t-STAT3比值均显著性增加(P<0.05)。与HIE模型组比较,HIE+NaHS组大鼠在造模后第6天至第30天体重均明显增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性降低,海马DG区组织中神经元凋亡明显减少,海马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下调,而Arg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IL-4和IL-10的水平均增加,而IL-1β和IL-6的水平均降低,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p-JAK2/t-JAK2比值,以及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p-STAT3/t-STAT3比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SC-39100逆转了NaHS降低HIE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作用。结论:外源性H_2S对幼鼠的HIE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H_2S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小胶质细胞的M1型极化,诱导其M2型极化,从而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27-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DLSC-Exo对牙周膜干细胞迁移和成纤维分化的作用研究

    张宁;胡月;时小婷;曹楠珏;刘克达;孟圆;王蔚;

    目的:探究牙周膜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Exo)对牙周膜干细胞迁移和成纤维分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提取PDLSCs;超速离心法提取PDLSC-Exo,应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示踪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PDLSCs经20μg/mL PDLSC-Exo处理后,MTT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RT-PCR检测细胞成纤维分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DLSCs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3信号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抑制SMAD3磷酸化后,PDLSC-Exo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PDLSCs光镜下呈长梭形贴壁生长,具有成骨和成脂向分化能力,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31和CD45;PDLSC-Exo透射电镜下呈杯状囊泡结构,直径为30~150 nm,阳性表达外泌体特异性标记蛋白Alix和CD63,不表达细胞内质网特异性蛋白Calnexin;PDLSC-Exo处理组中PDLSCs细胞活性升高,细胞凋亡呈下降趋势,成纤维相关基因COL1和FAP表达增加,细胞划痕愈合率呈增加趋势,TGF-β经典信号P-SMAD2/3水平上调;SMAD3磷酸化抑制后,下调了PDLSC-Exo促进的PDLSCs细胞迁移能力。结论:PDLSC-Exo可能通过TGF-β/SMAD3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干细胞迁移和成纤维分化能力。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36-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促排方案的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分析

    吴春娇;吴亚妹;马宁;宋心怡;符宇;伍桂思;潘奕好;卢伟英;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促排方案下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寻找最佳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EMT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8月~2022年12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年龄<38岁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 844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根据促排方案将鲜胚移植周期分为激动剂长方案组(A组)708个周期和拮抗剂方案组(B组)1 136个周期,A、B组分别按HCG日EMT分为3个亚组:EMT<8.0 mm、8.0 mm≤EMT≤12.0 mm、EMT>12.0 mm,收集各组基础指标及临床结局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平滑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不同促排方案下EMT与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中不同EMT亚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平均单胎分娩孕周和平均单胎出生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中EMT的增加与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的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合两组平滑曲线拟合图与阈值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EMT<10.2 mm时,两组的临床妊娠率随着EMT的增加而显著增加(a OR=1.36;95%CI=1.11,1.67,P=0.003)、(a OR=1.22;95%CI=1.06,1.41,P=0.006);当EMT≥10.2 mm时,两组的临床妊娠率随着EMT增加变化平稳。而两组的活产率均随着EMT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激动剂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临床妊娠率随着EMT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EMT达到10.2 mm后临床妊娠率趋于平稳。活产率随着EMT的增加而增加。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44-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合并冻结步态的研究进展

    胡佳豪;李庆志;莫斌;王帜;罗凯;李俊驹;

    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 FOG)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容易导致患者跌倒和骨折,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TN-DBS)对PD某些运动症状疗效明确,但是对FOG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PD合并FOG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STN-DBS对PD合并FOG的疗效和治疗机制,STN-DBS术中电极触点位置以及术后程控策略和药物调整对PD合并FOG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PD合并FOG相关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v.31;No.384 1353-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